什麼是 "歧視"--- 一個更實在的優質 "外籍工作者" 政策
"外勞", "本勞" 或 "勞工" 的"勞" 字,
基本上感覺就是一種歧視, 工作人員(總比稱工人好),
好像"本勞", "外勞" 只不過是經營管理者的一個工具,
又好像希望這些 "勞" 活該為資本家勞祿, 沒有自主的機會.
所以真有心改進歧視, 第一件事就是, 把 "勞"字 不厭其煩地
都改成 "工作者"! 誠心地去除心理及社會的隔闔與障礙.
就像 "山胞" 改為 "原住民", "國語" 改為"普通話",
"政黨" 改為 "政團/政體" 一樣 !
是否 開放 "外籍工作者" 的問題, 現在討論已沒太有意義,
其對於本地基層 "工作者" 薪資的短期衝擊,
對於 "外籍工作者" 本國的薪資及社會結構的衝擊,
都已是既成的事實.
在全球化的良性流通下, 人類("工作者")的合理自由流動,
是必然的趨勢, 因此,長期來說, 沒有必要區分
"本地或外籍工作者".
更重要的是, 如果大眾可以透過公民投票,
建立及營運 "公共造產" 企業, 將所得直接分配到每個人,
這就等於每一個人都是老闆.
(A): 公民投票的應用與想像
一.公民投票用於"公共造產"的決策
http://www.chromnet.net/公民投票的應用與想像.aspx
如果大眾積極購買這個 "公共造產" 產業經營的各種民生及非民生
用品, 就等於支持一個國際級的超大事業體,
可與國內外任何大企業競爭, 也可以推展到其他國家.
這不正是真正有能力與資本國家企業及共產國家企業抗衡/平衡的.
在此架構下, 如果也"外籍工作者" 在這裏可的工作期間,
也可以獲得這個"公共造產" 企業的營利分配,
相信我們"本地工作者"及"外籍工作者" 都將成為共同努力的伙伴.
"外籍工作者" 視同本地為自己家鄉, 願意在本地消費, 置產,
不會因為其本國工資及物價只有本地的1/4-/1/8
而毫不考慮地把全部的收入匯回其本國.
以上呈報, 非常感謝 !
From: ky@精密文明
http://www.chromnet.net/公民投票的應用與想像.aspx
非常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