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社會經濟」模式,創建兼顧社會正義、社會團結、資源共享的生產方式,管制資本,發展符合社會需求、環境永續、知識與技術創新、在地化與勞工合作的新產業。
一個健全強大且持續增長的生產體系,是就業、稅收、教育與社會福利的基礎。良好的教育與福利體系會反過來成為加強經濟增長的條件。因此,社會民主黨的經濟策略是要創造一個讓產業經濟、就業與稅收福利三者正向循環的模式。 近二十年來,國、民兩黨主政下的經濟發展策略相當雷同:
- 挑選特定出口產業,以租稅減免、國家補助、低利融資等政策予以鼓勵,造成量產掛帥、追逐低生產成本的企業獲利模式。
- 以工業區開發、優惠電價、水資源調配等政策,鼓勵高耗能產業,帶來環境破壞、農業萎縮、土地剝奪等副效果。
- 以自由化之名,將特定公共服務或建設私有化、財團化,造成受雇階級生活成本大幅提升。
- 維持土地房產的超低稅率、放任大量資本湧入房地產市場,土地高度商品化帶來的投機炒作,不但傷害平民的住居權,特殊高獲利更讓企業資本趨之若鶩,扭曲了正常的生產性投資。
- 政策大幅向大型企業的利益傾斜,忽視中小企業產業培植、資金成本、人才與技術創新的需求。
社會民主黨認為,這些老舊的經濟發展策略必須被完全打破、全面翻轉。
可長可遠的新經濟模式,將以社會需求導向為動力,以技術與社會創新為核心角色,以社會民主價值(勞動權、分配正義、福利與社會安全網、環境正義)為基礎,考量國際市場經濟的限制(地域條件、國際環境、貿易定位),在創新科技人才研發文化、政府治理與政策、社會連結和合作事業模式上進行突破。
所謂「社會需求」產業將連結以下社會民主價值:性別平等、就業、長照、托育、住房政策、租屋政策、青年就業、友善農業、食品安全、小農經濟和環境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