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對公民教育的責任,是培育具有人文關懷、宏觀視野、創新思維和研發能力的下一代,並賦予社會流動的機會。我們應降低高等教育學費、逐步達成高等教育免學費的目標。在全球化的年代,我們需要更具啟發性及資源分配更公平的教育制度,為社會革新和新世代的社會團結奠定基礎。
我覺得應該屏除人人都應接受高等教育的刻板印象,讓高等教育相關學校能夠聚焦在產出能力符合預期的畢業生;這裡的預期不是單純只有經濟考量,而是更進一步的去思考系所存在的價值,甚至學校如果發展不出自己的特色,應該有健全的退場機制。
聚焦在學費問題不是好事,因為一分錢、一分貨,學校沒有資源去自主發展,只會讓產出的畢業生更加沒有競爭力。
相關想法:
@kiang 「高等教育免學費」和「人人都應接受高等教育」應是不同的議題,「降低學費」和「學校是否有資源」也不一定有完整的關聯。不過對於您建議的「讓高等教育能產出符合預期的畢業生」及「應有健全的高校退場機制」是很好的建議。
請問 @shangchih 怎麼看待 @kiang 的建議?而,如果降低高等教育學費,社民黨會如何處理學校的辦學資源問題?
當然是用稅收支應。
台灣很奇怪,國小國中高中都是國民教育,為什麼看到大學就變了樣?
為什麼高等教育要「產出能力符合預期的畢業生」呢?扮演好職業訓練所的角色?就業能力的訓練應該是企業自己該做的是吧!
高等教育只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另外什麼「健全的退場機制」都是騙人的,所有的大學關場都是在謀財圖暴利。
"自主學習的能力" 就是一種 "能力符合預期的畢業生" ,現有的教育體系即使到研究所對這一塊都不一定有太多著墨
大學 以上免學費的前提是學生要能夠珍惜學習資源,如果成績無法符合規範,應該適時進行淘汰,而不是讓 高等教育 變成另外一種 安親班
"謀財圖暴利" 如果視為減少整體開銷的一種手段,也許就沒有那麼糟吧。當然,我也贊成應該直接放手讓學校面對市場的淘汰機制
「自主學習的能力」竟然是到高等教育才在培養嗎?我以為這是在義務教育就該培養好的。高等教育訓練的是各種專業能力,包括(但不限於)到學術界、產業界、政府、NGO等部門工作的能力。如果企業能自己訓練的話那表示那是進入門檻低的工作;你不可能叫台積電自己訓練一個工程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