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規劃政策:
國土規劃必須建立在調查及地理資訊的基礎上進行科學化決策與決定分配政策。國土規劃的重要方針將是政黨必然面對的重大議題。建立在國土開發綜合計畫的思維應該廢除,改以國家長遠發展為思考。以城鎮轉型作為綱領,以引導產業區位、研究發展(R&D)、農地及糧食安全、城鄉差距、汙染、防災、水資源與保育等重要指標
以城鎮轉型(transition town)作為綱領
城鎮轉型是以深入基層的基礎建設及社區訓練,用以建立城市及鄉村的韌性。轉型特別是指,城鎮面對產油高峰、氣候變遷、及全球經濟及資本主義衝擊,應如何從高石油消耗且高度資本連帶的社會中,轉型為地域性供需且依賴再生能源及低碳足跡的整體改變方案;此方案遍及產業、土地、社會、社區、保育及水資源政策。城鎮轉型作為規劃綱領,是一個有效由地方性到全國性的國土規劃政策,建立全國健全的轉型夥伴網絡;創造轉型期的防災韌性。
轉型期的基礎建設還是須以政府公帑支出,尤其以研究發展及設施等等需政府出面整合;但其創造之投資,應是面向新時代的友善環境產業。又土地政策必做全面性的區位規劃,以整合在產業園區、成本及汙染等等問題遇到的衝突,並將高碳排放及汙染之產業逐年增加emission license費用以勒令轉型。
農地、糧食安全及國家食品供應鏈健全管理
農地應落實農用,農地應逐年落實總量審查應;其中總量須扣除農業結構物設施、並進行實際可耕地管制;甚至是可耕地復育。公辦回收廚餘並建立專業堆肥場台灣農業的影養循環。既定農業發展軸及既定農業區為應於五十年內關閉污染的工廠。農村以集村為原則。
糧食安全應以國家政府出面進行調整,以供應鏈觀點以健全管理;農業部應透過訊息共享及物流金流管理,確實掌握公糧收購及庫存調節等等。
防災與城市韌性(resistance)
防災減災的思維應由避免災害轉向成為利用設計使我們與災害共存。原有都市流經之河道、圳體、埤塘、水潭應開啟或重新導入並加以連結,以建立親水及疏洪的城市空間;將各地洪泛平原之堤防拆除,逐步徵收洪氾平原用地,或者將在地土地使用限制、房舍改建為可與水共生之房舍,透過滯洪、地下水補充挹注水資源。由台電廣泛廣泛投資配備社區型再生能源發電設備,以落實電力生產去中央化的風險。
防災型都市更新應由政府介入、落實防災演練及防災設備、建立防災保險機制;避免地皮炒作。
行政體系重劃及原住民自治與傳統領域管理
本國之行政體系整合在五都升格之後以不符治理及行政體系之需要,資源分配不足。應將台灣依地理區位劃為六單位或六個州,落實區域總體治理,包含水資源、資源分配、福利等等均應總體考量。可參考謝長廷曾提出之台灣維新政見,其作法及規劃有其依據;可審慎參考之。
劃定原住民傳統領域及原住民部落鄉,其部落制度應由部落聯合治理為限。並茄由聯合會管理傳統領域,與中央保育帶重疊者,影與國家公園等單位提出共同治理,但應避開核心保育區;傳統領域使用項目,應受傳統生態智慧規範者為限。
台灣之肺:立法整合中央保育帶
「中央山脈保育軸」與「全國綠色網路」
衝突:限定傳統領域使用項目非必要不得干擾法律保障之保育項目行為實體
台灣之腎:濕地、水庫、飲水、滯洪的水資源政策整合
新建家戶應落實雨水蒐集(非連日內首道降雨都是非常乾淨的),可減輕水庫負擔;全國管路整修、滯洪及地下水補充之建設應落實
其它者
落實汙染排放交易及懲罰
城市治理與交通:落實大眾交通,採MRT LRT及 PRT及公車完善聯合運行,所有大眾交通應再10公里內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