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化" 這個名詞, 似乎在全球網路資訊可快速流動的環境況下,
已不再有深刻隔離感, 而實際上, 現在的人, 只要英文還可以,
就可與全球各地的進行連繫, 不會受到國界的限制.
所以或許建議改成 "國際合作" 比較合於現狀.
"國際合作" 的基本必備的語言工具是英文,
因此, 我們還是應回歸到英語的全球工具性的定位,
並且尋求最有效率, 可降低成本的方法與方式來學習及熟練這個工具.
愚才所建議的 "四.中英辭彙對照的中小學教材"
From: 公民投票的應用與想像
http://www.chromnet.net/公民投票的應用與想像.aspx
就是希望用 "最低成本負擔方式"
(不考試, 肯多學的人自然就會多學, 人人都負擔得起).
我們這些過來人, 有責任透過這種方式持續地提醒新生的後輩,
正確理解學習英文所需要的時間與心力, 同時營造一個主動學習的環境.
但如果我們沒有下定決心這樣做,
在25年內就學的年輕世代, 可能有很大的部份,
在英與學習上還是懵懵懂懂地吃了悶虧 !
這不是我們礙於虛榮的面子,而沒去做的事 !?
民進黨強調台灣主體性, 曾考慮加入英文為官方語言,
這剛開始適應的難度及後續成長期的時間,
遠比愚才的提的"四.中英辭彙對照的中小學教材"長多了, 成本也是兩回事.
"四.中英辭彙對照的中小學教材" 是一個置入方式的規劃,
是一個國家整體策略的規劃, 不只考慮到單一科目的教學目標.
同樣地, 中學及大學的 "國際合作教育"(!= 國際化教育),
應該也是要考量到這幾個面向, 即:
1. 低成本負擔方式, 強調實務操作.
2. 協助擔負 "整體宏觀政策規劃功能及任務" 之配套與配合.
在網路參考: "教育國際化" 的詳細介紹資料:
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7225/6/100506.pdf
看過後, 覺得文中標示的實施方式好像太複雜,
覺得在學校做的事情要儘量簡化, 因為要學的科目實在太多.
"國際合作教育" 的內容, 應是以原本的主要教學科目為依附,
進行"國際合作教育" 的內容的附加與延伸, 才能收到整合的優勢.